花瓶实用:除了好看黄金比例还有什么用?

admin 阅读:198 2024-06-14 21:55:55 评论:0

此前一期内容,花瓶实用:除了好看黄金比例还有什么用?我们分享了利希滕贝格的折纸实验,见识了对折、平分成4份、8份、16份都能保持长宽比不变的矩形。这个神奇的长宽比(1:√2)被称作“白银比例”,其实几何届还有一个具备“黄金比例”(goldenratio)的矩形。

数学家经过计算发现,当矩形短边约等于长边0.618倍时,从中裁掉一个正方形,剩下的小矩形与原来的矩形形状相同,不断重复这一操作,可以得到越来越小的矩形,每一个形状都与之前的相同。

0.618就是传说中的黄金比,和白银比例√2应用在印刷界不同,黄金比例在美学界封神,成为不少人眼中的最美象征。

文丨Seni视觉丨昭昭昭导演&动效&后期丨Y实习生丨好好

如果我们在黄金矩形的每个正方形中画弧线,可以建立螺旋。

人们常常认为这种螺旋具有视觉美感,并用它来证明艺术作品中美的科学性:

不过时至今日既没有证据证明它们刻意使用了黄金比例,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没用。

在成为美的密码前,黄金比例其实一直只是数学概念。

公元前4世纪,欧几里得在《几何原理》中记录了一个比例,将线段AB按这一比例在C点分割,得到一长一短两部分,此时原线段AC与AB的比值恰好等于CB与AC的比值。

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比例约等于0.618,但当时欧几里得并没有算出具体的数值,将其称为“中末比”。在欧几里得的时代,它与美没什么关系,数学家们只是用它来研究几何图形,比如构建底角是顶角2倍的等腰三角形:

或者构造五边形:

1509年意大利数学家帕西奥利(Pacioli)在书中将它称作“神圣比例”(Divinaproportione)。尽管帕西奥利只是探讨数学,并未主张将“神圣比例”运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,然而为这本书绘制插图的是他的挚友、大名鼎鼎的莱昂纳多·达·芬奇。

加上达芬奇本人也爱研究数学,这让后世许多人相信这些几何原理对达芬奇的画作产生影响。

直到1597,开普勒的老师、德国天文学家马斯特林才给出这一比例的小数,他计算的结果为0.618340,与正确数值(0.61803398874989484821....)非常接近。

1835年,0.618第一次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名称-“黄金比例”。它出现在一本数学著作的脚注中。

黄金比例很久以来都是数学家研究的课题,它成为美的定义只是近两个世纪的事。一些学者发现将0.618与“美”联系起来可能始于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阿道夫·蔡辛。

蔡辛认为,黄金比例作为一种普遍规律,描述了艺术与自然界的美与完整性,从宇宙到个体,从有机到无机,从声学到光学,黄金比例无所不在、是至高无上的典范。

蔡辛的理论成为黄金比例走红的源头,也促使人们去寻找它存在的证据。比如自然界中松果和向日葵的螺旋线数量接近黄金比例。

古人留下的杰作自然也成为研究对象,但这些案例颇具争议。比如有数学家指出帕特农神庙为了视觉平衡,柱子向中间微妙的倾斜,呈现收拢的造型,因此并不是黄金矩形。

人们提到黄金比例常常想到的就是“美”,但其实它还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。

黄金比例是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,在脑科学、昆虫研究、大气研究和航空制造中都可能用到。比如科学家用黄金比例来设定频率,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共振。从这个角度讲,黄金比例确实为我们展现了科学之美。

本文 同格科技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tonggekeji.com/post/13641.html
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排行榜
最近发表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