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读笔不一定智能?起底哪里不会点哪里
“哪里不会点哪里,soeasy!”距离这句洗脑的广告词第一次亮相已过去14年,你可能想不到,点读笔的市场并没有随时间消失,而且还更多了!
小小一支笔,就能把书上的文字转换为语音,它是怎么做到的?真有那么神奇吗?
文|Roxie视觉|昭昭昭导演&特效|Ys实习生|小名宇
广义上的点读笔可分为三种,原理各不相同。
洗脑广告里出现的第一种点读笔,其实根本不识字,它无法独立使用,必须搭配相应的设备。
用它时先要把配套的书放在一块平铺的板子上,再用笔尖点击书上的图文,随之会播放出音频。
我们来简单呈现下这个转化过程,设平板交互区的左上角坐标为(0,0),右下角为(300,200)。
“苹果”这个词出现在该页左侧正中的位置,它对应的预设坐标就是(75,100),一旦平板感应到点读笔停在该坐标上,就会发出“Apple”的声音。
笔虽然点在书上,实际却是通过电磁感应与底部的平板互动,脱离平板的书,就算点一百次也没用,但直接在平板上戳戳点点,戳到了对应位置,它也会念书。
与平板深度绑定毕竟麻烦,能不能更方便点呢?第二种点读笔,也就是目前最常见的儿童点读笔,它摆脱了平板的限制,但仍需要专用配套书。
和第一种点读笔相似,这类点读笔依然不认识哪怕一个字,但它不再只是定位坐标的工具,可以识别某种特定编码,算是光荣升级为“半文盲”。
把点读笔的配套书页面放大再放大,就能发现,每一页看似空白的位置并不是纯白,而是存在许多小黑点。
每个小黑点的直径大约只有0.15毫米,肉眼基本无法察觉。
常见情况下,16个小黑点会共同组合成一个点阵编码,被称为OID(OpticalIdentification)编码,它和二维码看上去有点像,但构成更简单。
每个点阵编码的位置排布,都会对应一个唯一的码值,而码值又与预存的音频内容一一对应。
比如当点读笔扫到某个词时,它会识别出“暗藏”其中的编码所代表的码值,从而播放出对应的语音。
上一代点读笔需要靠电磁力和感压来判断位置,适合排版松散的儿童读物,识别OID编码的点读笔则能被用于行间距更近的书籍。
目前常用的松翰二代OID解决方案最多容纳6万多个码值,除了用来做点读书籍,一些商家在卖笔时附赠含有OID编码的贴纸,还能让用户把有声读物从书本拓展到更多物体。
然而,把配套图书的页面用手机拍下来,无论照片多么高清,点读笔都无法识别屏幕中的OID编码,这是为什么呢?
印刷图书时通常会采用四分色模式(CMYK),理论上青色(Cyan)、品红色(Magenta)和黄色(Yellow)能混合出全部所需的颜色,三色直接混制出的黑色纯度不高,点读笔不一定智能?起底哪里不会点哪里通常还要额外加上黑色(blacK)油墨,即所谓的“全彩印刷”。
插播一则小知识,之所以不用B代表black,是因为色彩学中已经将B赋予给RGB中的Blue。
在制作与点读笔配套的书时,一般不会采用全彩印刷,而是只用CMY三色来印普通图文,黑色的K层单独留给OID编码,使用的是能够吸收红外线的含碳油墨。
点读笔笔头向书页发射红外线,红外线只对含碳油墨起反应,被K层含碳的编码图案吸收,点读笔读取了反射回的图像,就能将它转化为对应语音。
给书页拍的照片上虽然能看到小黑点,却没有含碳油墨,点读笔发射的红外线不起作用,自然无法识别它的码值。

K层专门用来印刷OID编码,虽然能帮助点读笔快速识别,却可能导致普通图文部分的深色看起来不够深。后来有厂家做了改进,同时使用含碳和不含碳的黑色油墨来做“五色”印刷,在保证点读功能的也提升了视觉效果。
最后一种点读笔其实应该称为扫读笔,它往往自带屏幕,能实时显示从书上扫描到的文字。
扫读笔的主要原理是光学字符识别(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,OCR),即把扫描图像中的文字转换为机器可读的文本格式,再播放与之对应的音频,它算是先识字再说话,彻底摘掉了文盲的帽子。
通过离线词典和互联网翻译引擎的助力,扫读笔的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配套图书,真正实现了“哪里不会扫哪里”。
虽然存在更高级的扫读笔,以及同样能拍摄识字的手机,但点读笔依然称霸着儿童学习市场。
一方面当然是它的画风更适合低龄儿童,另一方面,点读笔只能用来读书,和学习功能锁死,这或许是家长最满意的一点吧。
你的童年里也有点读笔么?还有哪些几乎人手一个的学习工具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。
本文 同格科技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tonggekeji.com/post/13590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